做事要脚踏实地,但挥剑要直指咽喉。
几乎和开机仪式同步,沈善登的发言人向各大媒体,各大门户网站,刊发了一篇署名“沈善登”的长文。
《对话之旅:从古装大片到历史大片》
诸位同行、观众、关心中国电影未来的朋友们:
就在不久前,我在北京电影学院与李安导演进行了一场坦诚而深入的对话。
不仅仅是一次关于电影类型的探讨,更是一次关于文化立场、创作理念与未来道路的思想碰撞。
我感谢这样的交流,它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是谁、要走向何方。
而今天,我愿意再次阐明我所坚信的电影之路,这是对自身文化的建构。
《督公》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它验证了一件事,中国观众渴望的,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的电影,不能永远活在别人的语法里、别人的标准下、别人的期待中。
我们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中国内核+中国视效。这不是口号,而是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制作上,我们坚持历史真实与中国审美并重。
不是扭曲历史,而是激活历史;不是展示奇观,而是传递精神。
流畅的叙事、激烈的冲突、光明的价值,这一切都要服务于一个更崇高的目标:让中国人通过电影,看见自己的生活。
在主题上,我们聚焦英雄、家国、正义。这是回归根本。
电影不只有灰暗和解构,更应有光和建设。
我们敢于表达忠诚、勇气、牺牲的价值,因为它们从未过时,它们就是我们文明的根基。
在市场层面,我要说:中国电影的未来,在中国观众手中。
《督公》近四亿的票房背后,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选择。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我从不怀疑中国市场的潜力,它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好作品回报这份信任。
对我来说,电影不仅是商业,更是事业。我们追求的不是一时票房,而是追求更永恒的价值。
这一切,都源于最深沉的情感,吾家吾国。
这四个字不是虚空的口号,而是我们脚下的土地,血脉中的文明,折射到镜头下的英雄。
我与李安导演的对话,让我更加坚定,中国电影不需要匍匐于任何人的标准之下。
我们不拒绝学习,但绝不放弃自主。
从《督公》开始,我们将系统打造“中国历史电影宇宙”,嘉靖、洪武、汉唐、宋元,甚至清民,那些照亮历史,或见证历史的名字,都将在银幕上重生。
今年就是奥运会,我相信这不再是一个仰望的时代,而是一个自信的时代。
《督公》之后,已有三部新片启动。我们将以工业为笔、以历史为卷、以初心为墨,书写中国电影真正的光明纪元。
路已在脚下,同行者,共往。
沈善登
2008年1月25日于青岛片场
沈善登的一篇文章,直接炸开了各方的锅。
而亲手轰出风暴的沈善登,反而像是进入了风暴中心,变得异常平静。
彻底无视了外界影响。
将全部心神,一丝不苟地投入到了《人在囧途》的拍摄之中。
沈善登先拍李成功和牛耿挤火车的戏份。
“先排练一遍,告诉大家就当正常坐火车,不要看镜头。”
他要用挤火车的戏,确定这部戏的主题基调。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