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再见青岛》,《囧途》开机(88)求月票!
在徐州的间隙。
沈善登回了一趟老家,但也只停留了两天,看了看长辈,便继续启程前往下一站武汉。
一路走来。
沈善登发现与各地的沟通协调出乎意料的顺利。
最初的那点顾虑渐渐消散,他忽然有点明白了,这个时代,他担心地方不配合,地方或许更担心他这位声名赫赫的大导演专挑脏乱差的角落拍,给当地形象抹黑。
中影的介入,恰好消除了双方的信任壁垒,发现沈善登专挑好的拍,变成了互利共赢。
电影筹备速度大大加快。
“这份额,给得倒也不算亏,至少省了很多事。”
沈善登望着车窗外飞速后退的中原大地,心里盘算着。
时间进入2008年。
1月,新年的气息尚未完全铺开,南方的天空却骤然变脸。
沈善登刚刚结束与武汉、长沙两地的外景协调。
团队前脚刚离开长沙,一场数十年不遇的特大冰雪灾害便席卷了华中、华南地区,长沙更是重灾区之一。
1月13日。
鹅毛大雪混合着冻雨,将长沙城乃至整个南方裹入一片冰封的银装之中。
交通瘫痪,电网告急,无数归心似箭的旅客滞留在车站、机场和高速路上,民生面临严峻考验。
沈善登没有返回bj,而是继续坐镇青岛,开始正式组建剧组,面向拍摄。
看着新闻里的画面,他立刻召集了编剧团队。
“剧本需要调整一下。”沈善登指着电视屏幕道。
新闻里,画面令人揪心,但更令人动容的是政府的迅速反应和全社会的动员力量。
各省市紧急开放抗冰救灾募捐点,从机关干部到普通百姓,纷纷解囊。
无数的电力维修工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冰天雪地抢修线路,肩扛手抬,将光明与温暖重新送入千家万户。
大量的武警走上街头,清理冰雪,疏导交通。
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冻得发紫,脚步却未曾停歇。
原版《囧途》就是从长沙大雪获得的灵感,沈善登打算把牛耿的乌鸦嘴,换成大雪因素,并且展现出政府的作用。
沈善登不认为政府救灾就是理所当然,大漂亮就让人民众自生自灭。
所以,做得好应该鼓励。
不必穿西装说谢谢,但是正常展示还是该有的。
“把大雪的因素加重,把李成功和牛耿囧途交通换乘,融入到大雪背景中。”
沈善登道:“就正常展现,道路不通时,有交警疏导;被困时,有安置点提供热水食物;电路中断后,有人冒着风雪去抢修。”
“把这些当成故事发生的正常背景板去呈现就行,增加故事质感。”
沈善登相信民众不管主观还是客观,都会鼓励国家机器在关键时刻应有的担当,并对此表示欢迎。
因为这对自己利益最大化,对于普通人来说,再差的秩序,也比无秩序强,何况是还不错的秩序。
而有些念叨着另一套经书的人,人家不是普通人。
编剧团队心领神会,立刻着手修改。
剧组开始高效运转,意味着《囧途》项目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预计下旬就能正式开机。
剧组下榻的酒店房间。
“沈导,我想向吴京学习,也倾家荡产压住咱们的项目。”徐征觉得项目不差,而且也想效仿吴京故事。
进步的心昭然若揭。
沈善登拒绝道:“老徐,你做好自己工作,就是最大贡献。。”
他这部戏不缺资金,要不然也不会几个地方都是实地取景。
一点肉都不想分!
晚上。
李小鹿抱着一把吉他,笑吟吟地来找沈善登。
“沈导,欠我的片酬,该结一下了吧”
李小鹿将吉他递过来,眼神期待,再不结账,好闺蜜蜜蜜就要放假了。
沈善登笑了笑,接过吉他,调试了一下琴弦。
随手调了调弦,试了几个音,
《再见青岛》熟悉的前奏在房间里缓缓流淌开来,瞬间让空气都安静了。
沈善登开口,嗓音辨识度极高、带着些许粗粝质感。
瞬间将人拉回了那个充满海风、啤酒和青春荷尔蒙的夏天。
海风吹过午后的街道
也吹来了空气里麦芽的味道
阳光爬上红瓦的教工楼
像某个有心事的少年,悄悄打量
她的笑声回荡在青春的走廊
白裙子拂过青春的鼻尖
带着青春的芬芳
啪啪啪不一定来自于身体的碰撞
也可能是在宿舍打扑克
叫一声baby,不一定是对着女孩
也可能是我已经掌握了对家
副歌响起。
情感骤然喷薄。
多么美好的地方
多么美好的星光
多么美好的海浪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