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借鸡生蛋(24)
马有德也跟着笑起来。
经过昨晚那场颠覆认知的博弈,什么国际头衔、艺术光环,在他心里已经彻底祛魅。
“他说得对,不急。”沈善登摆摆手:“晾一晾,等等看。咱们按自己的节奏来。”
“明白。”
沈善登问完之后,马有德汇报起自己手头的工作进展:“老板,央视那边沟通细节,《面对面》栏目组非常重视这次专访,派出的采访记者是柴菁。”
果然不是王志,这在沈善登的预料之中。
但听到“柴菁”这个名字,沈善登神色不由凝重了几分。
他很清楚这位记者日后何等的歪屁股。
但在当下,柴菁的形象依旧是那个勇闯非典区、充满人文关怀的调查记者。
日后私生活的流言蜚语,什么迭罗汉、多人运动,沈善登认为那多半是假的,不足为信。
抛开立场问题不谈,单论专业能力,柴菁极强。
她擅长用悲天悯人的表情带动观众共情,巧妙地偷换概念。
用极端个例代表普遍,用特殊性问题否定整体。
抓住一个点无限放大,然后用这个点来推翻整个面。
效果就是,问题看起来存在,论据看起来也真实,但推导出的结论却南辕北辙!
比如,你跟她说《督公》的成功是市场选择和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她可能引导到《督公》是否蕴含了“极端民族情绪”,是否“不利于健康多元的舆论环境”。
一番操作下来,潜移默化中,似乎《督公》的成功就不是作品本身过硬,而是靠煽动某种情绪得来的了。
新闻学魔术,不外如是。
实际上,国内能混到央视并冒头的,哪个不是人精
对话语权的掌握和传播手法的运用,都专业得很。
除立场之外,没任何问题。
哪怕和西方最顶尖的相比,专业能力也不怵。
沈善登告诫自己不能用未来的眼光轻易给当下的一个人下定论。
此刻的柴菁,屁股到底歪没歪,歪了多少,尚未可知。
等沈善登思考完毕,马有德继续分析:“老板,接受这次专访,机遇和风险并存。”
“风险在于节目可能的立场以及采访方式。我们无意中让王志陷入尴尬,栏目组或许会带有某种补偿性心态,让这次采访更具挑衅性,甚至隐含偏见。”
“柴菁的采访风格,加上《面对面》节目特性,恐怕会追问到底,挖掘受访者情绪和话语里的漏洞,非常难缠。”
“但机会同样巨大。《面对面》是央视的王牌,是深度新闻访谈的标杆,风格以‘硬核’、深入著称。”
“它提供的不是碎片信息,而是有背景、有冲突、有情感的完整叙事,公信力极强。如果能在这场访谈中站稳,甚至表现出色,对您个人形象和《督公》品牌的提升,将是任何商业宣传都无法比拟的。”
马有德最后建议:“如果接受,我建议进行专访前的模拟演练,预判各种刁钻问题,做好万全准备。”
沈善登听完,不置可否。
“沟通继续,先跟他们敲定采访的主要议题和大致范围。模拟演练的事,你牵头安排。我倒想看看,她能问出什么来。”
沈善登看向马有德,眼中带着赞许。
老马进步很快。
“有德,事情交给你,我放心。最近连轴转,事情千头万绪,你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再撑一段时间,等秘书团队到位就好了。电影方向的,优先考虑工程管理相关的毕业生,北影的管理和摄影也可以。要机灵、肯学、嘴严。你这担子,以后会越来越重。”
马有德心中一热,老板这是明确要重用他,给他更大平台了。
马有德压下激动,刷刷刷记录!
“明白,老板。我会尽快推进。”
说完,恭敬地退出了办公室。
办公室安静下来。
沈善登揉了揉眉心,拿起手机,翻到一个号码拨了过去。
电话很快被接通。
传来范氷氷又软又媚还带着点抱怨的声音:“喂,都怪你,昨天那么凶,我今天出席活动,走路姿势都好奇怪,被经纪人问了。”
沈善登安慰道:“我的错。昨天,可能是用对方那套东西折服了马可穆勒,有点过于兴奋了。”
“没轻没重,没把你当外人。”
电话那头的范氷氷听得心尖一颤,受宠若惊!
居然跟她道歉
还说“没把她当外人”
果然,沈善登心里是有她的,是爱她的!
范氷氷嘴上哼唧着吐槽:“哼,现在知道错啦疼死我了,”
语气里多了几分欢喜和撒娇的意味。
沈善登一愣,这是什么体质
范氷氷接着声音压得更低,诱惑力拉满:“不过,盒子我还好好收着呢。里面的项圈,只属于你一个人哦。你想什么时候来,试试它的牢固程度,都可以哦。”
声音又嗲又媚,透过听筒丝丝缕缕地钻进来。
戒色!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