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的内容居然是举报宁蓉蓉的。
简单的总结就是,当年宁国公一案,实际的举报人并不是宁可欣,而是宁蓉蓉。
宁蓉蓉乃是宁国公的亲生女儿,女儿状告父亲,是为不孝,不孝之人是没有资格做王妃的。
若是自己的儿子,皇帝想都不用想,简单的就解决了,但是小战王不是自己的儿子啊。
说起来,战王府的实力一直让皇帝很头疼,但是有一点皇帝很放心啊。
战王娶的是个庶女,虽然也能带兵打仗,但是母家没有支持,战王妃有癔症别人看是笑话,皇帝看是好事啊,这样的人造反,支持不多,扯后腿多啊。
至于小战王,皇帝一直没有催婚,内心的想法也是让自己取个没后台的,要是当时小战王开口,就是杨雪皇帝都很乐意给个虚名赐婚的。
现在宁蓉蓉,虽然出生是世家,但是这世家已经被自己给抄没了,自己也不过是奴婢翻身做了平民,赐婚成全的不止有小战王的一片痴心,还有自己的安心。
这么好的事情他不成全,你这告密的什么东西?
人家前宁国公贪污渎职又不是冤枉的,东山又不能再起,起了人也死了,他难不成还要为此而问责?
到时候战王府那两货本来好好的,结果要翻脸,要抗旨,那才是得不偿失。
在夹缝中,皇帝还是真想要保持自己的颜面的。
毕竟有的时候,他心知肚明是一回事,被扯出来又是一回事,一个皇帝不能保住自己的威严,也是件相当可怕的事情。
在皇帝看来这件事情是不值得追究的,但是这样的折子不止一份,是两份,皇帝暗下不表,没想到上朝的时候就有言官提了出来。
一个罪有多重,就看皇帝怎么定,但是只要定了罪,皇家的另外一层颜面就注定着这个女子不能为王妃。
一般人是不会得罪皇帝和战王府的,但是当利益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再危险的事情也会有人做。
这早朝时,以董泌成为首的一群御史言官纷纷跪下来,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奏谏:“皇上宁蓉蓉以女害父,此为大不孝,应当杖毙,我朝以孝治理天下,皇上当正纲纪,成为天下子民的表率!”
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简单的说,皇帝无论如何也要抗住战王府的威压,将宁蓉蓉给解决了。
御史嘛,哪个朝代没有?
要想青史留名,就是要视察百官、监督皇帝,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哪个朝臣贵族出差错便弹劾谁,弹劾人越是有命,越说明自己尽职。
当然,这也是高风险,弹劾的好,那是美名,弹劾不好,那是要贴命的。
也算是高风险岗位,所以家里没点背景,真不适合做这份工作。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