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静安就开始准备材料。
发表在《鹤鸣》上的作品容易收集,她家里基本都有。发表在报纸上的,和广播播出的稿子,就不容易收集。
静安去了小城里的报社。
报社是二节楼,有些破旧,外面刷着黄色的墙面,有点像火车站的房子。
据说,这是老的二节楼,还是民国时候盖的呢。
门上竖着几个牌子,一个牌子上写着安城日报社,另外一块牌子,写着安城传媒公司,旁边还有一块牌子,写着报社印刷厂。
门前有台阶,台阶前面停着一辆白色的面包车,车身两侧印着报社宣传车。
旁边大树下,还停着一排自行车。
静安踏上台阶,报社的门是两扇木门,门上各有一块大玻璃。
静安推门走进报社,感觉里面黑咕隆咚的,有些暗,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也许是刚从外面的阳光里走进来,有点不适应吧。
有人问了一句:“找谁?”
静安发现门口左侧有个门卫室,门卫室的窗口上,露出一张男人的脸。
男人五十多岁,看着静安,不客气地说:“这地方是报社,不能随便出入。”
静安说:“大叔,我是给杂志投稿的,我想跟您要几张报纸。”
门卫板着脸:“报纸能随便给你吗?那都是有数的。”
静安说:“我就是拿几张报纸,打印一下,打印完,我就还回来。”
门卫却啪地一声,把门卫室的窗户关上了。
静安以为门卫会给她找报纸,可是她还没有说是哪天的报纸呢,可门卫关上了窗户,咋办呢?
到报社吃个闭门羹,她抹不开去门卫室,恳求门卫,她只能尴尬地站在门口。
一时之间,心里很难受,这么点小事自己都做不好?
这时候,旁边的楼梯上下来两个人,一个人手里拎着公文包,一个人手里拎着两本书。
两人还没有走到楼下呢,门卫室的门开着,冲着楼梯,门卫就笑着迎出来,点头哈腰地说:“曹主任,你去办事啊?”
那个被叫做曹主任的人,看都没看门卫,只是下意识地点点头,就和另一个人经过门卫室,向门外走去。
这个门卫,是看人下菜碟。
静安暗暗地想,自己是个无名之辈,门卫凭啥搭讪你?
忽然,她想起来,在报社她有一个认识人,李老师。
以前,文化馆车老师在的时候,组织过笔会,请过报社的李老师。
李老师是专门管副刊的,是副刊的编辑。
静安这几年写的不少散文,投稿给报社,李老师都给发表了。
刚才,怎么没想起来找李老是呢。也是因为这半年多,静安没有写散文,没有给李老师投稿。
静安敲了敲门卫室的门,门卫推门出来,看到静安,一张脸还是板着。
静安说:“我找李老师。”
门卫说:“哪个李老师?”
这下子,难住了静安。静安不知道李老师的大名叫什么。
静安说:“李老师是管副刊的,对,是副刊编辑。”
门卫说:“你到底找谁?刚才你也没说找谁,现在又找李老师?”
静安看着门卫,心里想,一个破门卫横八竖当的,真是阎王好见,小鬼难挡。
但在报社,静安不能发脾气,要收敛自己的情绪。
静安说:“我给报纸投稿,就是投稿给副刊,副刊编辑是李老师,我就找李老师。”
门卫说:“你叫什么?”
静安说了自己的名字。
门卫这次倒是没说什么,他走回到座位上。
他的座位有意思,搭了一个木头台阶,有点像学校里的讲台。
讲台上放着一个办公桌,办公桌上有两台电话。
门卫上了讲台,拿起一个白色的电话,拨打了号码。
电话很快就通了,门卫说:“李老师,有个叫陈静安的来找你,你认识她吗?”
电话里,不知道李老师说了什么,门卫挂断电话,伸手拿过一个蓝皮本夹子,递到静安面前,头也不回地说:“登一下记——”
静安接过蓝皮本夹子,看到本子上拴着一个油笔。如果不拴着,油笔总丢吧。
静安要在本子上登记,就走到旁边的窗台前,写下自己的名字。写联系方式的时候,怎么写呢?
自己家的具体地址,静安没记住,是几街几委几组?她开小吃部,也没有固定的地址。
最后,她留了父母商店的地址,电话,也留的是父母的电话。
她在电话旁边,写了一个括号,“转陈静安”。
登记完成,静安把蓝皮本子递给门卫。
门卫说:“二楼,左转,第一个房间,就是李老师的房间。”
说话声客气多了。
静安从门卫室出来,一身轻松,总算过了一关。
刚走到二楼,二楼左侧的房间,门开了,有人说:“是小陈吗?”
静安一抬头,看到李老师戴着近视镜,站在台阶上面,微笑着看着她。
在楼上,静安遇到的是热情款待,跟门卫的冷漠完全相反。
李老师又给静安倒茶,又给静安抓瓜子。
好像是有人在这个星期天结婚,来送喜糖和瓜子。
李老师说:“你怎么来了?给我送稿子?”
静安笑了,有些歉意地说:“李老师,我最近比较忙,没有写文章——”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