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穿越>末世降临我分手了小仙女> 是卡夫卡的口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是卡夫卡的口感(2 / 2)

李默抿了一小口,酸劲先是直冲鼻腔,随后嘴里泛起一丝回甘,果然比新醋温润许多。“太神奇了!就像e一样,越陈越香。”

“啥e?”郭老爷子没听懂。

“就是葡萄酒,”李默笑着解释,“跟您这醋一样,都是发酵出来的,都讲究年份。”

郭老爷子乐了:“咱这醋,比那啥酒金贵,人家酿酒用果子,咱用粮食,更养人。我爹说,醋是‘食中灵芝’,每天喝点,能开胃、能解腻,比吃药强。”

秋分那天,醋坊要“淋醋”了——把发酵好的醋醅装进淋醋池,用清水慢慢淋出醋液,这是出醋的最后一步。郭老爷子站在池边,指挥着帮工们加水,李默则拿着桶在,叫“二淋醋”;第三遍最淡,叫“三淋醋”。

“头淋醋用来陈酿,二淋醋拿来卖,三淋醋再回缸,跟新醋醅拌在一起,叫‘套淋’,”郭老爷子说,“这样循环着,醋的味道才匀,不跑味。”

看着深褐色的醋液顺着竹槽流进桶里,酸香弥漫了整个院子,李默觉得比实验室里的任何实验都让人激动。他把自己淋的第一桶醋装了瓶,说要带回学校,让老师和同学尝尝“中国最古老的发酵艺术”。

郭老爷子的醋坊,以前只做街坊生意,李默来了之后,帮着拍了酿醋的视频,发在了网上。没想到,很多人看了视频来买醋,有来旅游的游客,有做餐饮的老板,还有些年轻人,说想体验酿醋。

醋坊一下子热闹起来,郭老爷子雇了两个村民帮忙,李默则帮着设计了新的包装,用粗陶瓶,贴着手写的“益源庆老醋”标签,古朴又雅致,很受年轻人喜欢。

“你这娃娃,脑子活,”郭老爷子看着新包装,眼里的皱纹笑成了花,“比我这老骨头懂得变。”他从柜子里拿出个红布包,里面是本线装的《酿醋谱》,纸页都发黄了,“这是我爷爷传下来的,上面记着几十种酿法,你拿去看,能琢磨出新花样最好。”

李默捧着《酿醋谱》,上面的毛笔字苍劲有力,记着“高粱多少斤,曲多少两,发酵多少天”,还有“天阴不翻醅”“雨前盖缸”之类的老话,都是祖祖辈辈的经验。他把谱子扫描进电脑,做成电子版保存,又用现代发酵理论分析上面的工艺,发现很多做法都暗合科学原理。

寒假时,李默的学校要办“传统工艺创新大赛”,他把益源庆的酿醋工艺做成了项目报告,还附上了自己设计的新包装,居然拿了一等奖。评委说,这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郭老爷子听说后,非要请李默吃饭,就在醋坊的院子里,摆了张小桌,炒了几个家常菜,蘸着新出的醋吃。“你这奖,比我当年得的‘晋商老字号’牌匾还金贵。”

李默看着郭老爷子,突然说:“郭爷爷,我毕业后想回来跟您学酿醋,把这手艺传到更远的地方去。”

郭老爷子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好!好!我这醋坊,就缺个懂行的年轻人。记住,酿醋如做人,得酸得有骨气,香得有底气,不能随随便便就变了味。”

春风又吹进醋香巷,带着新酿的醋香和老院子的故事。益源庆的醋缸依旧埋在土里,竹篾盖依旧敞着,郭老爷子和李默翻动醋醅的声音,混着游客的赞叹声,像一首关于传承的歌谣,在古城的青砖灰瓦间,久久回荡。而那些装在粗陶瓶里的老醋,带着三百年的酸香和时光的厚重,走进了更多人的餐桌,把一份质朴的滋味,传到了更远的地方。

您对这个关于老醋坊和传统酿醋手艺的故事是否满意?若有需要调整的情节、细节或氛围,都可以告诉我,我会进行修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