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言情>嫡明> 第478章 齐国公奉诏西讨,摄政王挂帅南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78章 齐国公奉诏西讨,摄政王挂帅南征。(1 / 2)

第478章齐国公奉诏西讨,摄政王挂帅南征。

郑国望自告奋勇的请求出任宣大蓟辽督师,众大臣见状都是面面相觑。

郑国舅,你行么你?

你虽然也曾经上过阵,带过兵,可眼下是你死我活的国战啊,但你太年轻了。你以为你是朱寅朱寅一千年才出一个!

众人都心中质疑。

既然左翼、右翼蒙古都要趁人之危的南下,那最少也就十几万骑兵,敌军声势浩大,大明要调动二十万大军抵御。

自土木堡以来,朝廷用兵之巨,莫如这次!

统帅这么多的兵马,你行么你

可是众人想到这里,又很是无奈。因为他们发现,似乎没有比郑国望更适合的文臣了。

朝廷带过兵、打过仗的文官,如今也不是没有,可都不合适。

郑洛年近七旬,垂垂老矣,身子骨不行了。叶梦熊上疏触怒皇上,早已告病辞官。杨镐去年因为西域大败,被皇上下令诛杀。郝杰也因为高丽大败被皇上赐自尽。

其余的如刑玠等人,要么在南京伪朝任职,要么在这几年的朝堂风波中辞官、罢官。

郑国望虽然太年轻,却已是朝中仅存的带过兵、打过仗的文臣!也是如今唯一打过蒙古鞑子的文臣!

很多德高望重的老臣重臣,包括王锡爵等阁老,虽然做官四平八稳、老成谋国,却从没有带过兵打仗。

不用这位郑国舅,还有更合适的人选吗

那么,若是不用文臣统帅掌总,只用武将统兵行不行当然不行!

武将绝不可信!戚继光、刘綎、麻贵等人就是例子,毫无礼义廉耻之心,不知春秋大义,有奶便是娘,朝廷根本养不熟。

于公于私,似乎都没有比郑国望更合适的人选了啊。

郑贵妃知道四弟固执,也不再劝。再说,此时她还能相信谁自己人统兵才是最可靠的。她暗叹一声,问道:

“郑国望自请统军出征,诸卿可有异议”

众人一起拱手道:“臣等并无异议。”

郑贵妃又象征性的问道:“诸卿可有其他人选推举,或者自荐出征”

自荐诸大臣都是暗自摇头。眼下这局面如此艰险,不做不错,大做大错,横竖最后多半不讨好,又何必出这个头

再说,他们又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对战场很是陌生。若是打了败仗,误了朝廷大事怎么办

这是脑袋一热就能自荐的吗

众人纷纷举起笏板,表态道:“臣等并无其他人选,也不敢自荐。”

眼见没有大臣反对,郑贵妃这才点头道:“好,那我就代皇上和监国太子,拜郑卿为蓟、辽、宣、大四镇经略使、督师,节制诸路兵马。”

郑国望早就知道自己能掌握兵权,可此时眼见这么顺利,她还是感到有些悲哀。

这满朝大臣,已经心思各异,很少再有人肯替朝廷冒险担当了。

有的人是贪生怕死、畏敌如虎,有的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更多的是怕担责!怕承担战败的风险!

这不悲哀么

郑国望跪拜谢恩,就这么轻而易举的揽过了统兵抗鞑的大任。这么重大的责任一旦真的挑到肩上,她又不禁有点底气不足了。

可是想到朱寅十几岁就统帅大军战西北、平倭寇、灭奢安,她突然又充满了力量。就仿佛朱寅已经成为她的力量源泉一般。

郑国望拿到兵权,又老实不客气的说道:

“娘娘,殿下,臣此次出征,要带走家丁编练的屠虎营。清查不法寺院的金银,臣希望不入国库,而是直接缴入军中,充任军饷、赏赐、抚恤。”

郑贵妃点头:“可!灭佛…哦,这清查不法寺院的主意,是你出的。那这清查所得的不义之财,就解入你的军中。钱粮,朝廷竭尽全力供着你的大军,但你一定要打赢这一仗,将两路鞑子,死死挡在大同和蓟州,千万不能让他们南下!一旦他们南下了,即便打不到北京城,那百姓也惨了!”

郑国望道:“不成功,便成仁!鞑子若要长驱直入,那就踏着臣的尸骸过去!”

监国太子朱常洵忽然说道:“鞑子可恶!竟敢趁人之危!舅舅,我要你把他们斩尽杀绝!一个不留!”

“太子慎言!”郑贵妃皱眉道,“鞑子凶悍如虎狼,这次南下起码有十几万骑兵,岂是那么好打的将他们挡在外面,让他们知难而退,就是一场大胜,你还指望犁庭扫穴、一劳永逸不要让你舅舅难做。”

接下来,北朝连续颁布诏书,授郑国望兵权、清查寺院、调兵遣将。

就是被朝廷猜忌的李成梁、李如松父子,也在郑国望的建议下,担任左路、右路主将,听其调遣。

面对蒙古大军的巨大威胁,北朝的战争机器在郑氏姐妹的竭力下,终于堪称高效的运转起来!

一道道命令从紫禁城发出,伴随着灭佛的铁血手段,整个北方因为蒙古入侵的国战,而变得空前紧张!

……

泰昌二年、万历二十五年,正月初十。

南京。

这天大早,礼部会同兵部,举行盛大的出征大典,欢送吴王朱寅、齐国公戚继光,一起出征离京。

早在数日前,翰林院会同礼部、兵部拟定《南征讨缅诏》、《西征平蕃诏》。摄政王朱寅看了不满意,觉得太过晦涩干脆亲自写了檄文。

原本的历史上,缅甸因为暹罗的反抗和内部生乱自顾不暇,暂停侵略三宣六慰。缅王莽应里,更是在之后的内乱中被弑杀。

朱寅知道,穿越者带来的蝴蝶效应,改变了很多历史。

他夺走了西方殖民者苦心经营的马尼拉和整个吕宋。丢失吕宋的洋人就大力支持缅甸。以至于缅甸不但仍然牢牢占据半个暹罗,并没有爆发内乱,而且拥有更多的西洋火器。

朱寅亲自写了檄文,泰昌帝正式下诏颁布,令礼部正式昭告四夷,咸使知闻。

檄文一下,群情振奋。

《讨缅诏》语气极其严厉:“奉天承运大明大皇帝制曰…尔缅邦海獠,本天朝之藩属,华夏之象奴也,是以成祖皇帝封为宣慰使。自汉迄明,千年以降罔不臣妾。尔等不知孔明城哉是以天子之恩,泽于南疆。中原所赐,惠及荒蛮。尔之因以有别于禽兽,稍有人伦文教,而知礼义廉耻。故天朝与尔邦何止于君臣宗藩实恩同再造也…”

“然莽贼凶逆,侵暴暹罗,吞并邻国,僭称东吁之大,逞恃豺枭之嚣。欺天朝之仁厚,纵贪戾于西南。自嘉靖末年,叛我宣慰,屠戮孟养,蚕食三宣数十哉,饕鬄不足,贪得无厌,略无悔罪之心,尽有侥幸之意…”

“及至万历二十年,更号称起兵三十万叩边,变本加厉,荼毒边民,掳汉民刺面曰‘明猪’,欺天辱华之举,丧心病狂至此!至于血浸瘴林,骸蔽潞江,更是惨毒万状,令人发指。此恨未销,天朝未报,尔侥幸于一时,本该请罪卑伏,焉能趁朕靖难南京,中夏内乱,敢复大举称兵侵凌也!”

“昔年,麓川思任发跳梁伏诛,尔自可步其后尘…”

“乃拜摄政吴王、皇叔朱寅为南征大将军,檄传六慰,烽照八关。千里烟瘴,难绝天朝震怒。澜沧激流,难阻华夏铁蹄。怒江绝壁,难挡虎狼王师。莽贼虽逞凶于一时,终不免悬首伏诛,身死国灭!勿谓言之不预也…”

“大明泰昌二年,岁次丁酉,元春。”

朱寅的《平蕃诏》,语气却又大不相同:“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昔者之吐蕃,华夏之别种也,是以自古汉、羌、蕃同源…夏民牧马青海,以为尔之先…及至唐初,遂结姻亲之好,甥舅之盟。代为舅甥,结好千古,吐蕃岂止天朝之臣属,亦汉家之近亲也…”

“…尔今反叛朝廷,驻马四川,不知奢氏、安氏败亡乎昔蒙元铁骑百万,终归尘土。今欲自取诛夷焉煌煌天威,赫赫炎图。岷山雪冷,难凉征人热血。大渡河险,怎挡王师雷霆”

“…敕谕尔等,见诏闻檄之时,解甲弃降者尚有可纨,负隅顽抗者罪在不赦…勿谓言之不预…”

相对对缅甸,对吐蕃的诏书语气要客气不少,多少还有一些温度,招降之意明显。可是对缅甸,却是毫不掩饰的杀戮之心,丝毫不假颜色。

这种明显的区别对待,让很多大臣都难以理解。

诏书一下,皇帝又正式拜皇叔朱寅为南征大将军,率军南征缅甸。

同时,拜齐国公戚继光为定西大将军,率军抵御吐蕃。

早就做好了安排的朱寅和戚继光,在泰昌帝和文武百官的欢送下,一起离开京师。

南朝精兵,大半都被抽调一空。兵部和户部调集了十几万头骡马驼,十万民伕,粮草二百万石!

若非朱寅连接通过抄家大发横财,国库十分富裕,南朝根本没有能力同时南征、西征。

而朱寅在离京之前,更是下了一道令人难以置信的台命:

“令户部拨粮二百万石,紧急海运输往天津。以每石八钱的价格,粜与北朝,帮助北朝抵御蒙古大军南下,以资国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