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赵国强一直在偷偷的做着一件事情,将一些从海外归国的,注定会遭遇不幸的科学家解救出来,将他们收进自己的空间里面去,让他们继续在空间里面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
他已经解救过不少人了,今天他又将会去拯救一位人才,他就是龙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姚桐斌,
1968年6月8日的北京,正午的日头悬在半空,蝉鸣声嘶力竭地撕扯着闷热的空气。
胡同里的青石板被晒得发烫,偶尔有自行车碾过,留下两道短暂的阴影,又很快被日光吞噬。
姚桐斌夹着帆布包,脚步匆匆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包角磨得发亮,里面装着几份未写完的实验报告——那是他昨夜在七零三所的实验室熬到凌晨三点的成果,纸上的公式还沾着淡淡的煤油味,那是实验室里酒精灯留下的印记。
他不知道,这条走了无数次的下班路,此刻正被一双眼睛死死盯着。
赵国强悬浮在十米高空的神鼎空间中,目光如鹰隼般锁定着下方那个清瘦的身影。
空间内部是一片静谧的虚无,与外界的燥热截然不同,只有他手中那柄玄铁长刀泛着冷冽的寒光,刀身映出他紧绷的下颌线。
“还有三百米,那些人该出现了。”
赵国强低声自语,指尖摩挲着刀鞘上的纹路,这把刀每一次出鞘,都意味着有无数的人会身首分离。
他对姚桐斌的人生轨迹早已烂熟于心。
那个1922年生于无锡乡下的穷人家孩子,因家贫辍学后被校长三顾茅庐劝回学堂,从此开启了他“第一”的人生:
十七岁全县高中第一,十九岁全省会考第一,二十四岁公费留学考试第一,二十九岁拿下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三十岁又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戴上另一顶博士帽。
为了回国,他被英国国防部扣留,在慕尼黑大学蛰伏三年,把德语练得比母语还熟练;
1956年冲破联邦德国的阻挠踏上故土,拒绝了清华和中科院的优渥条件,一头扎进了最艰苦的航天材料领域,亲手创办七零三研究所时,他说:“我回来不是为了坐办公室,是要让中国的火箭用上自己的材料”。
两个月研制出耐高温镍基合金的传奇,五年牵头五百多个填补空白的课题,这些都像烙印一样刻在赵国强的脑海里。
可他更清楚,再过十分钟,这个为国家耗尽心血的科学家,会倒在一群歹徒的钢管下,鲜血染红这条青石板路。
周总理摔碎茶杯的震怒,以及十一年后才到来的迟来正义,还有七十年代因材料问题屡屡失败的火箭,最后在一份德语的论文上得到解决,而那份德语论文的作者,正是姚桐斌。
那些未竟的遗憾,是他今天必须改写的结局。
“来了。”赵国强的瞳孔骤然收缩。
胡同拐角处,七八个身影猛地窜了出来,手里的钢管和木棍在阳光下泛着狰狞的光。
为首的是个光头壮汉,脸上一道刀疤从眼角划到下颌,他盯着姚桐斌,眼神里没有丝毫犹豫,只有一种被煽动起来的疯狂。
“就是他,姚桐斌!”光头嘶吼着,率先冲了上去,手里的钢管带着风声,直砸姚桐斌的后背。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