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座山的山坡上长满了松树和杂木,晨光透过浓密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村民们的身上。
男人们选好要挖的小树,手里的锄头“咚”地一声砸在树根旁,先在周围快速画个圈,接着顺着圈的边缘,三两下就刨开表层的浮土,露出底下的根须。
陈叔是村里的老把式,手里的锄头起落间,土块飞溅却不伤根,他一边挖一边跟旁边的阿福说:“你看,找好角度,一锄头下去能刨三寸土,别慢慢抠,咱要的是快!土球不用太大,半尺见方够了,只要主根没断,运下山准能活。”
阿福点点头,学着陈叔的样子,锄头抡得又快又稳,不一会儿就挖好了一棵,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陈叔,您这手艺真绝,我这速度比昨天快了一倍!”
女人们也不闲着,围在挖好的树苗旁,手里拿着提前准备好的草绳,蹲在地上快速缠绕土球。
李阿婆的手虽然有些发抖,却缠得又快又紧实,草绳在她手里绕三圈打个结,转眼就处理好一棵。
“咱别跟绣花似的,缠紧了不松就行,后面还有一堆呢!”
她一边缠,一边跟旁边的王婶说,“赵老板给的工钱实在,咱多干点,家里的米缸就能满点。”
王婶笑着应和,手里的动作更快了,竹筐里的草绳飞快减少,旁边堆起的缠好土球的树苗却越来越多。
日头爬到头顶时,山坳里飘起了红薯的香气。
女人们从竹筐里拿出裹着粗布的红薯,分给身边的人,自己咬着最硬的那块,眼睛却盯着远处的树苗堆,心里盘算着下午还能多挖几棵。
“歇十分钟就行!”马铁山啃着红薯,高声喊,“趁太阳没那么毒,多赶点活!”
男人们应着声,三两口吃完红薯,喝口水就拿起锄头往山坡上走,女人们也赶紧收拾好竹筐,跟在后面继续缠土球。
歇够了时辰,马铁山拍了拍手,高声喊:“装车上!小心点别掉了,快装快运!”
男人们立刻围到树苗堆旁,两人一组抬着树苗往板车上放,板车是用木头做的,车轮上裹着橡胶,一次能装二十多棵。
阿福和阿杰一起推着板车,脚步迈得又大又稳,顺着山路往山下跑,车轱辘“吱呀”作响,却一点都不耽误速度。
女人们则跟在板车旁边,顺手捡起掉落的小树枝,塞进背上背着的背兜里——这些树枝能当柴火,回家正好烧饭。
孩子们更机灵,跑前跑后帮着扶树苗,偶尔还能帮着递根草绳,小小的身影在板车间穿梭,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山脚下的育苗区,苏婉清早已等在那里。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