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元津津有味的听着举子们的分析,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因为四书题的前两道,就是正德九年的原题。
裴元真的无法想象,在历史上,这两道题,会就这么水灵灵的出现在录取进士的试卷上。
第一题。
朱厚照:我有什么错拿百姓的税赋,就要好好干活,天经地义。
第二题。
来自不可名状的意志:你想当纣王,削你昂。
原本这一科的第三道题,应该是出自《中庸》的,“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这道题也很有意思。
如果按照朱熹《中庸章句》来看,“天地之道,至诚无息”似乎题眼在于“诚”字。
但是不然。
有时候问题不一定就是问题,答案也不一定就是答案。
这道题一定要结合前两题来看。
如果结合前两题的诡异情况,这可以“一言而尽的天地之道”,就在那书名“中庸”二字上。
第三题!
来自未被政治斗争波及的吃瓜势力:你们不要再打了!
只不过,正德九年这一科,转为恩科提前举行,还是出现了一点点的蝴蝶效应。
第三道四书题改成了,“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也。”
裴元这等心思重的,也不由琢磨起来。
这样的蝴蝶效应,又代表着什么变化
前两道题相同,应该是博弈的双方,仍旧保持了原本的态度。
那第三道题呢
有能力干预第三道题的人,是仅仅因为一念间改变了想法,还是这支势力的现在的态度,与历史上出现了微小的不同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这句话乃是《孟子离娄下》,按照朱熹在《集注》里强调的观点“圣人之心,至公至切”来解读。
听着,似乎是劝说着前面的两方,应该以一片公心来解决问题。而且还隐含劝诫,要是让天下人泡在水里,恐怕大家都有责任的。
对比起正德九年,已经退居“中庸”的想法,似乎这能影响第三题的人,在正德七年的末尾,仍旧在试图主动作为。
所以这又代表了哪些人,又代表了什么样的背后利益呢
不像是杨一清。
裴元来了点兴趣,越发认真的听着举子们互相论述的破题,试图从考题里那了了的几个字里,挖出那个人来。
只是还没等有什么思路,就有锦衣卫来报,“千户,客人来了。”
裴元回过神来,连忙起身。
外面已经有锦衣卫,引了一人过来。
正是穿了常服,溜溜达达过来吃饭的李士实。
李士实看见佛堂里有这么多人,顿时愣了下,还以为走错了地方。
那些举子见裴元起身相迎,也知道来了重要客人,跟着纷纷起身。
李士实看到裴元,这才确定自己没走错地方,有些纳闷的询问道,“贤弟,你这是”
裴元也不和李士实客套,扯着他就入席。
李士实目光一扫,以他的老辣,瞬间已经对这些人是什么身份了然于心。
李士实不知道裴元的意图,倒也不好说什么,只能随他坐下。
裴元摆摆手示意众人都坐下,这才对众人介绍道,“这位就是当朝大都宪。”
众人听了,看着那其貌不扬的小老头,都大吃一惊。
当朝大都宪,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士实,那可是朝廷的七卿之一,几乎是文官的顶峰了。
他们这些眼看就要摸到官场门槛的人,哪里敢冒犯
不少人都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坐还是该站了。
好在裴元及时开口,又回头对李士实道,“这些都是我的兄弟,你说句话,免得他们局促。”
李士实这会儿哪还不明白,这些都是裴元的人。
只不过李士实对裴元的认识很深刻。
他一点也不觉得裴元这个锦衣卫千户,畜养一帮举人有什么违和的。
这是裴元啊!
这是搅动朝廷风云易如反掌的裴元,这是一封书信把数十万朝廷兵马和霸州军按在原地半月之久的裴元。
他收几个举人怎么了
怎么了!!
李士实没好气的道,“你们自己人吃饭,把我叫来干什么,这会儿又嫌局促了。”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裴元不好解释的太细。
只能朴素道,“给个面子啊。”
李士实一想,觉得裴元也不是那种无的放矢的人,说不定这次就有什么要商量的。
而且也说不定和这些举人就有关系。
当即挤出笑脸,对众人说道,“咱们两家向来交好,你等也不必太过拘礼。”说着,注意到了陪座末席的陈心坚。
对了,这是那个谁来着那个山东都指挥同知的弟弟。
值得拉拢啊。
于是李士实顺手套着近乎,指了指陈心坚,对那些举人道,“比如这位小弟,也曾去我家为座上客。各位随意些便好。”
众人听裴元这么随意的和李士实搭话,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文官之中最清贵的莫过翰林,其次便是都察院和礼部。
尤其是都察院,作为风宪官,他们不但可以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对满朝文武指指点点,而且赶上升官的时候,还能凭借御史的快车道,直接火速飞升。
这等清贵的人物,在这个锦衣卫千户面前,竟然这么接地气吗
而且一个敬陪末席的人物,也有资格去当朝大七卿家为座上客吗
众人原本还无知者无畏,这会儿忽然觉得,好汉哥哥有些看不懂了。
倒是霍韬和田赋对此比较淡定。
比起李士实这样的冢中枯骨,他们视裴元如神。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