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秋天的风景,更加有看头。】
【辛弃疾在仆童的搀扶下,缓慢地爬着博山。】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爬博山了,辛弃疾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不远处,就是那个熟悉的歇脚的亭子。】
【此刻,亭子里已经聚着好几个年轻人。】
【年轻的读书人,朝气蓬勃,壮志满怀。】
【“此次北伐,定能收复中原!”】
【“韩相虽然专权跋扈,但这等专权,对北伐却是大有裨益。此次上下一心,金人鞑子,定能一举击溃!”】
【“正是正是!靖康之变至今,已有六十余年,六十年的血仇,就报在今日!”】
【“岳王爷泉下有知,也该瞑目了!”】
【“待北伐成功,我辈读书人再去劝谏韩相。”】
【“到了那时,我愿去中原苦寒之地为朝廷牧民。”】
【年轻的学子们兴高采烈的讨论着,讨论着北伐的胜利,讨论着中原的治理。】
【也有一些学子担忧着这次的北伐。】
【但总归,都是热情的,激昂的。】
【辛弃疾听着,有些伤感。】
【现在的他,是沉闷的,是衰颓的。】
【想当年,自已也和这些年轻人一样,有着一腔热血,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和流不完的英雄血。】
【那时候,自已年轻气盛,组建义军,抵抗金军,斩杀派军,更从金军大营,斩了叛徒首级,带回朝廷。】
【那时候,自已呕心沥血,写《美芹十论》,写了不知道多少北伐的策略,北伐的准备。】
【而如今呢,自已已是两鬓斑白,体力衰颓。】
【自已的那些平戎策略,似乎都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了。】
【想到这里,辛弃疾一阵苦笑,引起一阵剧烈的咳嗽。】
【听到声音,那些年轻的学子回头看来。】
【有人认识辛弃疾,连忙起身相迎,行礼问好:“辛公!”】
【辛弃疾摆摆手,道:“你们自便,无需管老夫。”】
【学子们点头应是,纷纷退开。】
【却有一位胆大的年轻人,忽然出声道:“辛公,您觉得这次北伐,能成功否?”】
【辛弃疾回首看了一眼,笑了笑道:“你是何人?”】
【年轻人道:“学生文时习,吉州庐陵人。”】
【辛弃疾点了点头,又笑了笑,却没有回答,道:“你们自已去看,去想,去经历吧。”】
【辛弃疾走了,年轻的学生们又开始热烈的聊了起来。】
【“子渊,你可真胆大,竟然直接问辛公!”】
【文时习道:“辛公秉公为民,又非残暴酷吏,有何不敢的!”】
【“那你说,辛公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文时习轻叹一声道:“我也不好说,咱们看吧……诸位,我要回乡去了。”】
【学子们不解:“怎么突然要回乡,不去应试了吗?”】
【文时习道:“我现在学问还不够深,应试不过是陪跑一场罢了。还不如回乡深究学问,培养儿孙。”】
【辛弃疾走远了,早听不到年轻学子们的话了。】
【只有刚才就在脑中酝酿出的词,越发的清晰。】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