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苏家,也算得上是书香门第,只不过近两三代没有人出仕而已。老大苏辙在十六岁就中了举人,并且书院中的学究们,对苏辙的学问都很看好,都说他中进士势在必得。】
【家世不错,哥哥学问又好,将来一定是个清贵的文官。弟弟就算没有哥哥学问那么好,就凭那一首《画》,也能看得出是个聪明的人,综合考虑下来,苏轼很快被王参军接纳了。】
【王参军偷偷放了风声,苏母知道后,大喜过望,便要拉着苏轼去相看。】
【苏轼年少轻狂,爱情让他变得叛逆又勇敢:“娘,我有喜欢的人了!”】
【苏母毫不吃惊,道:“是画师林家的那个姑娘吧?一个教画画的画师,连正经学问都算不上,你不能娶她!”】
【苏轼梗着脖子道:“咱们家和林家也算是门当户对,为什么就不行?”】
【苏母怒道:“我说不行就不行,婚姻大事,岂容你擅自做主!”说完,看着这个自已最疼爱的儿子,又软声道:“儿啊,娘亲还能害你不成?王参军乃是朝廷六品大员,只要能娶了他家姑娘,以后你的仕途不说平步青云,起码稳稳当当的。在扬州这个地界,能保你一世无忧啊!”】
【苏轼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越听也越生气:“我男子汉大丈夫,为何要靠一个女子来保我一世无忧?”】
【“你!”苏母又被气的一顿,直接怒道:“此事由不得你做主!这几日我选定黄道吉日,就回去下聘。你若是不允,那就别认我这个娘了!”】
【苏母嘴里说的狠,但心中确实柔软,心道:“孩子现在还年轻,等成了亲过几年,自然会明白娘的好!”】
【苏轼被这重话说的身体一颤,再也不敢违背苏母的意思,但想到心爱的女子,心中一阵疼痛,世间之事,就是这般为难。】
【苏轼泪如雨下,但再也不敢说什么,只是跪在地上,喊了声:“娘!”】
【苏母狠下心,也不再啰嗦,直接道:“回房自已想去,想不明白今天别吃饭了!”】
【苏轼还跪在地上,心中苦不堪言,无法言说。】
【苏辙就站在一旁,因为他十六岁那年的科举并没有一举中进士,十九岁那年的科举又在老师们的建议下放弃了,这时候他也不好说什么大话。】
【因为科举这事,只要中了就是一次性的,不可能你觉得成绩不满意,三年后再考一次。】
【科举最终考中的分三个档,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这相当于直接把人的出身都给定性了。进士及第自然是最好的,考完之后直接当官,都不用等。进士出身也是挺好的,再学习两年也能做官。同进士出身,你听听这个名字,意思就是和进士出身一样。但多了这个同字,就说明很不一样啊。】
【老师们的意思,苏辙十六岁科举,就是去学习学习经验,那时候也没想苏辙能考上进士的。十九岁那年,拦住没让考。】
【他们对苏辙是抱有很大期望的,如果十九岁匆匆忙忙去考个同进士出身,还不如再等三年,考个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呢。这其中的差别,不足为外人道也。】
【苏辙搀扶起苏轼,低声道:“你先回房间去,我再去和母亲说和说和。”】
【“哥……”苏轼眼含希望,深深地看向自家大哥。】
【苏辙重重点了点头。】
【回到房间内,苏轼既是伤心,又是惶恐。】
【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母亲认定了,自已是没有丝毫反抗办法的。】
【话本中私奔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除非两人直接找个大山,钻到山里当野人。再说了,私奔这种事,也不是他们能做的出来的。】
【回想当年在诗会前和大哥的聊天,更是难过不已,忧愤之下,提笔便写。】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写到“气若游丝”,他真的如病了一般,瘫倒在地。】
【半晌后,他在一层厚厚的书笺中,抽出一张来。】
【上面娟娟字迹,写的是一首诗,是一个少女的情意。】
【偷望菱花里,】
【低眉弄袖迟。】
【芳心千万语,】
【只作两行诗。】
【愿得一心人,】
【白首不相离。】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一句出自乐府诗《白头吟》,讲的是卓文君司马相如的故事,但原诗写的是司马相如要纳妾,卓文君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所以做了修改。)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