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
【高适在蜀中做了两年官,天下依旧动荡不安,朝中无人可用,形势危急,又再次想起了高适。】
【高适再次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统领西南军政,抵御吐蕃。】
【吐蕃安稳之后,高适被召回长安,这时候皇帝已经重新迁都长安了。高适被任命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第二年,高适病逝,追赠礼部尚书。】
这就是高适后面几年的经历了,起起落落。但高适心态早已稳如深渊,对朝堂动向和调任意图心知肚明,所以最后这几年高适心情还算舒畅。
同时他又是个比较务实的人,不管是什么官职,他都恪尽职守。
以他的身份地位和名望,也没必要害怕什么权贵。
这一段内容,韩复来写的比较简洁一点,但也穿插了两个具体情节,把高适年迈之时的沉稳威严刻画了出来。
至于最后的收场,韩复来想了许久,决定还是用那首红豆来收尾。
一则,这首诗一直没写出来,白芷之就一直再没理自已,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二则,这篇小说写的完全是两个老男人的人生经历,没有一点情爱。
若是用红豆来收尾,恰如烈酒时的一碟花生,火锅时的一杯雪碧,解腻又清新。
【年近七十岁的高适养病在家多日了。】
【这日,他似乎有了预感,大限就在今天。】
【高适让侍从将自已扶起,穿了外裳,朝着府邸外面走去。】
【他一生习武,半生戎马,躺在床上等死,不是他想要的结局。】
【年轻的侍从搀扶着高适,走在大街小巷中。】
【路过一个小巷子的时候,高适看到一个人家的后门处,一个十岁的男童,和一个年龄相近的女童坐在门槛上,两人说说笑笑,声音清脆。】
【高适不由慢下了脚步,年轻真好啊!】
【走近了,听到那女童说:“你这人好没礼貌,你送我一颗红豆做什么啊?”】
【男童有些慌张,连忙说道:“这,这可不是普通的红豆……”】
【高适看到,那女童虽然撅着嘴,但眼底的笑意却是浓烈,她轻哼一声,娇嗔道:“那这是什么红豆?”】
【男童并没有看到女童的笑意,只是一味地担心女孩生气,忙道:“这是王维诗里的红豆!”】
【女童的笑意快要隐藏不住了,她侧过脸,说道:“什么王维诗里的红豆,我不清楚!是什么诗,你背给我听听!”说到最后,脸都红了。】
【高适远远地看着,嘴角也扬起了淡淡的笑容。】
【李太白,去世已经有好些年了……】
【王摩诘,同样也去世四年多了。】
【不由得,高适脑海中再次想起了在齐州紫极宫山下,三人开怀畅饮的情景,那时候的李白高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时候的王维,淡然地吟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真是……令人怀念啊!】
【故人陆续凋零,好似风中落叶。】
【终于,也轮到自已了……】
【高适缓缓转身离开,身形似乎更加佝偻了。】
【男童虽然害羞地涨红了脸,但还是鼓足勇气,勇敢地背出了王维的那首《红豆》。】
【小巷子中传来一阵清脆又活泼的童声。】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完。】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