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雪悄然而至,牙狗屯的屋顶覆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王谦蹲在合作社屋檐下,呵着热气暖手,看着县里来的工人在屯口竖起一块崭新的木牌——\"辽代将军墓考古工作队临时指挥部\"。
\"谦哥,你看这个!\"黑皮兴冲冲地跑来,手里挥舞着一张报纸,\"咱们屯上省报了!\"
报纸上赫然印着杨教授站在墓道口的照片,标题是《兴安岭发现辽代贵族墓葬,或改写东北考古史》。王谦扫了一眼内容,发现只字未提守墓人和龙髓的事,不禁松了口气。
\"王队长!\"小林从指挥部探出头,马尾辫上沾着雪粒,\"杨老师请您过去一下。\"
指挥部设在原合作社的仓库里,墙上挂满了墓道结构图和文物照片。杨教授正在整理一堆陶器碎片,眼镜片上都是雾气。
\"王队长,有个好消息。\"杨教授擦了擦眼镜,\"省里批准成立'兴安岭文物保护站',想聘请你当巡护员。\"
王谦一愣:\"我?\"
\"你对这片山林最熟悉。\"杨教授递过一份文件,\"工资虽然不高,但有正式编制。\"
王谦接过文件,上面盖着鲜红的公章。他一时不知该说什么,这份工作意味着他不用再靠打猎为生,但同时也意味着要告别猎户的身份。
\"不急着答复。\"杨教授理解地拍拍他的肩,\"对了,七爷呢?我们发现了些铭文,需要他帮忙辨认。\"
\"上山采药去了。\"王谦收起文件,\"我去找找。\"
雪后的山林银装素裹,每走一步都咯吱作响。白狐在前面引路,不时停下来等王谦。棒槌沟方向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考古队正在清理墓道入口。
七爷果然在老椴树下,正用鹿角匙挖着什么。听见脚步声,头也不抬地说:\"来了?\"
\"杨教授找您看铭文。\"王谦蹲下身,\"您这是......\"
老人从土里取出个油布包,打开是半块青铜残片,和之前那块花纹一致:\"山神爷临走前给的,说是钥匙。\"
\"钥匙?\"
\"嗯。\"七爷把残片揣进怀里,\"地宫有三层,考古队现在挖的只是最外层。真正重要的东西,还在
王谦心头一跳:\"您要下去?\"
\"总得有人善后。\"七爷的烟袋锅指向远处的考古营地,\"他们挖他们的,咱们干咱们的。\"
回屯的路上,王谦说了工作的事。七爷听完,难得地笑了:\"好事啊,吃公家饭总比打猎强。\"
\"可我走了,护林队......\"
\"有黑皮呢,那小子这两年长进不少。\"七爷吐了个烟圈,\"再说,你当了巡护员,不一样能照看山林?\"
晚饭时,王谦把文件给杜小荷看了。妻子惊喜地捂住嘴:\"当家的,这是铁饭碗啊!\"
王念白凑过来看:\"爹,你要当官了?\"
\"不算官,就是给国家看林子。\"王谦揉了揉儿子的脑袋,\"以后打猎就少了。\"
孩子顿时蔫了:\"那我的弹弓......\"
\"照常用。\"王谦笑着掏出个小木盒,\"杨教授送的,说是奖励你上次勇敢。\"
盒子里是把精致的小刀,刀柄上刻着\"文物保护\"四个字。王念白爱不释手,连睡觉都要握着。
夜深人静时,王谦突然被一阵急促的哨声惊醒——是考古队的紧急信号!他抄起猎枪冲出门,发现营地那边火光冲天!
杜小荷抱着惊醒的王守山,脸色煞白:\"当家的,小心!\"
营地乱成一团,几个帐篷燃起大火。杨教授和小林被众人围在中间,脸上都是烟灰。
\"怎么回事?\"王谦抓住一个队员问。
\"有人炸墓道!\"队员惊恐地说,\"三个穿黑衣的人,拿着枪......\"
王谦心头一紧,环顾四周:\"七爷呢?\"
没人看见七爷。王谦立刻向墓道口跑去,那里烟雾弥漫,隐约可见几个人影在晃动。他刚要靠近,突然被人拽进灌木丛——是黑皮!
\"谦哥,别过去!\"黑皮压低声音,\"那些人不是冲着文物,是冲着地宫
果然,黑衣人没拿任何文物,而是径直向墓道深处跑去。王谦数了数,算上放风的,一共五人,都戴着面罩。
\"七爷进去了?\"
黑皮点点头:\"半小时前,带着那个青铜片。\"
王谦咬了咬牙:\"你去找公安,我下去看看。\"
墓道里烟雾弥漫,王谦用湿布捂着口鼻,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线前进。考古队挖开的通道有近百米长,尽头是个拱形石门,已经被炸开一角。
石门后是个圆形墓室,中央放着口石棺,棺盖被掀开一半。三个黑衣人正用撬棍试图撬开棺底——
\"快点!\"领头的黑衣人操着南方口音,\"再有一小时天就亮了!\"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