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玄幻>粤语诗鉴赏集> 第336章 《哲学诗学表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6章 《哲学诗学表达》(2 / 2)

你噈喱埋喺后边

人家朝早起

你噈夜晚行……

话知你红系黑

逍遥无天涯……

《树科诗笺》2025.1.22.粤北韶城沙湖畔

《解构与重构:论<道嘅意象>中的哲学诗学表达》

文/阿蛋

一、粤语诗的语言特质:方言诗学的在地性突围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树科的《道嘅意象》以粤语方言为载体,完成了一场独特的语言实验。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体系中极具音乐性与文化特质的语言,其九声六调的语音系统赋予诗歌天然的韵律感。在组诗中,诸如“大细”“至紧”“嘟有”等粤语词汇的运用,打破了标准汉语诗歌的语言惯性,构建起独特的方言诗学空间。这种语言选择并非简单的地域文化展示,而是对诗歌语言可能性的探索,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的家”,粤语的介入为“道”的表达提供了新的栖居之所。

方言在诗歌中的运用,历来是文学创作中富有争议又充满魅力的话题。艾青曾指出“诗的语言必须是形象的语言”,而粤语中丰富的俚语、俗语和独特的语法结构,为诗歌带来了鲜活的形象感。例如在《心》中,“稚嫩,易感,缩张/反正大细/至紧喺序……”,“大细”(大小)、“至紧”(最要紧)等词汇,以口语化的表达将抽象的“心”的状态具象化,使读者仿佛能触摸到心的柔软与多变。这种语言的在地性,让诗歌更贴近生活的本真,展现出一种未经雕琢的原始生命力。

二、意象矩阵:多维视角下的“道”之具象化

《道嘅意象》通过“心”“人”“天”“地”“魂”五个核心意象,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意象矩阵,从不同维度对“道”进行诠释。这种意象选择与排列,暗合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身心一体”的观念,却又以现代诗歌的形式进行了全新的解构与重构。

在《人》中,“我喺你度/你喺我度/路途篱笆/一步两心/心喺心度……”,诗人通过“我”与“你”的相互依存,以及“一步两心”的精妙表达,展现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与紧密。这种关系的描绘,不仅是对现实人际的写照,更是对“道”中“和”的理念的具象化呈现。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诗中“心喺心度”所传达的相互交融,正是对这种“和”的哲学的诗意演绎。

《天》一诗中,“一跳上天/步步宇宙/我哋大家/嘟有星愿……”,以极具想象力的语言,将“天”的广阔与人类的梦想相联结。“一跳上天”的夸张表达,打破了现实的束缚,展现出人类对未知的向往与探索精神。这种对“天”的意象塑造,既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天人感应”的传统,又赋予其现代性的内涵,体现出“道”在时空维度上的无限延展性。

三、哲学意蕴: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碰撞

组诗中蕴含的哲学意蕴,是传统道家思想与现代存在主义的巧妙融合。在《地》中,“血肉嘅躯体/精神嘅故乡/飞起咗/嘟返嚟……”,将“地”视为肉体的承载与精神的归处,这种对“地”的双重定义,与道家“地载万物”的观念相呼应,同时也暗含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寻。“飞起咗/嘟返嚟”的表达,展现出一种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徘徊与回归,体现出人类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

《魂》一诗则更具存在主义色彩,“阳光喺前面/你噈喱埋喺后边/人家朝早起/你噈夜晚行……/话知你红系黑/逍遥无天涯……”,通过对“魂”的独特描绘,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这种“逍遥无天涯”的状态,与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逍遥哲学一脉相承,却又以现代诗歌的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诗中对“红系黑”(是红是黑)的无所谓态度,更是对现代社会中价值判断的一种反叛,体现出对“道”的本质的追寻。

四、诗体形式:自由与秩序的平衡

从诗体形式上看,《道嘅意象》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格律束缚,使诗歌的表达更加自由奔放。然而,在这种自由的表象下,却暗含着内在的秩序。每首诗虽篇幅短小,但结构紧凑,意象集中,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涵。例如《心》仅用三行便勾勒出“心”的特质,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表达,展现出诗人对诗歌形式的高超驾驭能力。

诗歌的分行与断句也颇具匠心,如《人》中“我喺你度/你喺我度”的重复,通过分行强调了这种相互关系;“一步两心/心喺心度……”的断句,使诗歌在节奏上产生停顿,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思考。这种自由与秩序的平衡,既符合现代诗歌的审美趋势,又与“道”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辩证思想相契合。

五、结语:方言诗歌的文化价值与诗学启示

树科的《道嘅意象》以粤语方言为媒介,通过独特的意象构建与哲学表达,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证明了方言诗歌不仅具有地域文化价值,更能在诗学层面上实现突破与创新。这组诗歌提醒我们,诗歌的语言不应局限于标准汉语,丰富的方言资源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在诗歌的内容上,传统哲学思想与现代观念的融合,能够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道嘅意象》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探索诗歌的多元性与可能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了“道”在当代诗歌中焕发出的新的生命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