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玄幻>粤语诗鉴赏集> 第641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41章(2 / 2)

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指出,现代技术将世界框定为"持存物"。诗中的病床正是这样的技术装置:"可以升嘅,可以降嘅"的机械运动,将生命体征量化为可调控的参数。这种"医疗规训"在"鼻饲心电"等词汇中达到极致——当进食与心跳都成为可监测的数据流,肉体便沦为福柯笔下的"生命政治"客体。诗人通过"床啊床"的反复呼唤,试图在金属框架中赎回被异化的身体主体性。

2.2?凝视伦理的吊诡困境?

四个"睇紧"的螺旋式重复,构成列维纳斯"他者之脸"的伦理考验。首段"陪紧阿妈,睇佢喺床"确立护理者的凝视位置,但次段"睇唔睇紧?睇紧唔紧"的自我诘问,暴露出医疗情境中视觉权力的失效。这种凝视困境与约翰·伯格《观看之道》的论断形成互文:"最亲密的观看往往最盲目",当护理行为异化为对医疗仪器的数据监控,"睇"的动作已蜕变为技术理性的延伸。

2.3?空间符号的生死辩证法?

病床作为生死阈限空间,在诗中呈现梅洛-庞蒂式的身体现象学特质。"升降"功能构成垂直维度的生命坐标,与"近百嘅您"的时间维度形成张力。这种时空交织在"痛冇知觉,瞓冇姿整"中达到顶点——当身体失去痛觉与姿态,病床便成为存在论意义上的"零度空间",既非生亦非死的悬置状态,恰如阿多诺所言"否定的辩证法"在生命末端的显现。

三、临终叙事的未完成性:方言挽歌的当代转型

3.1?预叙死亡的抒情策略?

"阿妈可能,经已出发"采用粤语特有的完成体标记"经已"[g??1j?22],其发音的短促爆破音,精准捕捉死亡降临的瞬时性。这种"预先哀悼"(anticipatrief)模式,可比拟艾米莉·狄金森"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亡"的时空折叠术。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痛冇知觉"后戛然而止,以省略号替代传统挽歌的恸哭,实践着策兰"呼吸转换"(Atewende)的诗学主张——在语言溃散处开辟新的意义空间。

3.2?身体消失的中性书写?

从"冇知觉"到"冇尊容"的否定词链,构成布朗肖式的"中性写作"(écriturere)。当"阿妈"的身体在医疗技术中节节败退,诗歌语言也经历着自我消解:"冇返嚟啦"的决绝判断,却在粤语发音的绵长尾音中被不断延缓。这种语言与存在的同构性,暗合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之家"的哲学命题,使方言成为抵抗虚无的最后堡垒。

3.3?祈愿句式的伦理留白?

末句"祈愿阿妈……"的未竟句式,在句法层面保留哀悼的开放性。这种"未完成美学"与台湾诗人向阳《阿母的头发》形成跨方言对话:向阳以闽南语"伊的头鬃/一丛霜雪"定格母亲形象,而树科则通过悬置的祈愿,将伦理关系交还给沉默。在临终关怀的终极语境中,诗歌不再是表达工具,而是成为容纳无法言说之物的容器,恰如里尔克《杜伊诺哀歌》中"美无非是可怕之物的开端"。

结语:方言诗学的当代使命

在医疗技术理性主导生死观的今天,《辛苦您嘞,阿妈!》以粤语为介质,在病床的金属森林里开辟出诗意的飞地。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方言声景的物质性开掘,更在于它揭示了临终叙事中技术、伦理与语言的复杂纠葛。当普通话诗歌仍在现代性焦虑中徘徊时,方言写作已悄然完成从"地域色彩"到"存在论资源"的范式转型——在树科的诗句里,我们听见了母语最本真的心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