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敌方发射导弹,雷达能在0.3秒内捕捉到信号并给出预警,座舱内的显示屏会立刻标出导弹的来袭方向和速度,驾驶员只需要按照提示进行机动变轨就行。”
“只要不是在巷战这种建筑密集的复杂环境下,敌方很难击落它。”
“我们做过二十次模拟测试,只有一次因为刻意限制机动范围才被‘击中’。”
会议室里瞬间静了下来,静得能听到前排几位专家钢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李星锋顿了顿,又抛出一个新方案,语气里带着几分试探:
“如果边境哨所已经建立了大型有源相控阵雷达网,把各个哨所的扫描范围连成一片,形成无死角覆盖,武直9还能拆掉机身顶部的雷达模块,加装一台小型辅助发动机,同时在机身两侧挂载几枚短程导弹,瞬间变成时速400公里的突防机型。”
“不过要说明的是,这样改装后航程会降到800公里左右,而且我不建议这么做。”
“为了减轻重量,它的机身装甲只有8厘米厚,用的是铝合金材质,只能防普通步枪子弹。”
“要是突击400公里深入敌人腹地,遇到对方的防空系统,很可能会有去无回。”
尽管李星锋语气谨慎,还特意强调了风险,但军方将领们的脸色还是变得精彩起来。
坐在最前排的一位将领立刻掏出随身携带的计算器,手指在按键上快速计算着,眉头越皱越紧;
旁边几位参谋则低头小声交谈,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连呼吸都比刚才急促了几分。
所有人都算得明白。
突击400公里加上短程导弹的300公里射程,总共700公里的打击范围,足以直接深入敌方内陆,打击对方的后勤基地或指挥中心,这简直是一款隐藏的大杀器!
如果不考虑掉头回来,八百公里的航程再加三百公里的射程,甚至能打到1100公里。
但在场的都是资深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军人,没人会忽略武直9的短板。
正如李星锋所说,它的优缺点同样突出,装甲薄、火力弱的问题无法回避,根本不适合作为主流作战直升机使用。
就在这时,李星锋再次翻了翻笔记本:
“所以,针对武直9的短板,星海还设计了一款新的武装直升机,命名为武直10。”
说到这,李星锋的声音比刚才提高了几分,语气里多了几分自信:
“武直8是支援型后勤直升机,负责运输和补给。”
“武直9是侦查直升机,负责巡逻和探测。”
“而武直10从设计之初,我们就只强化了一个能力。”
“把它打造成专职攻击平台,专门用来打硬仗。”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