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蘅喝了一杯酒说道:“到了此时,已经不需要皇家再用其他的方法去独尊儒术。科举就已经付给了儒家最大的资本。
读书人读书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有个好前程,能够入仕为官。而现在寒门士子,他们只有科举这一个途径。而科举考的就只有儒家的各种经义。这时候就逼得全天下的读书人,都得去学习儒家的经典。因为不学习儒家的东西,他们就不能够去做官,不能有个好前程。此时不用任何人去逼迫他们,他们都会去自觉的去学习,并且心向儒家。因为儒家是他们唯一的出路。这就是实质上的独尊儒术。
这时候,哪怕是皇家再说让读书人,多学习其他的学派的学术,学子们也没有任何兴趣。因为学了没有任何用处,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只会浪费他们的时间。而只有学习儒家的东西才有用处,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当天下读书人,都必须学习儒家的东西的时候。儒家就把这些读书人结合起来,成了一个利益的共同体。这些读书人从儒家这边获得了利益,自然也要反过来维护儒家的利益。此时谁妨碍儒家的发展,就是他们的敌人。哪怕是当今皇上妨碍了儒家的发展,也同样是他们的敌人。
到了那一天,这朝朝堂之上,站的群臣全都是学习儒家思想的人。那么当皇帝的做事情,也得按照儒家的思想来。说白了,皇帝也被限制住了。同样的,这些大臣们就可以用儒家思想来限制皇权。如果皇帝跟他们的利益不符的时候,那么史书上就会多一些暴毙的皇帝。自古以来,死的莫名其妙的皇帝皇子,多了去了,不是吗?”
听到这里,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都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李蘅给他们描述的情况,以他们的眼光,确确实实的就能够看得到,想象得到。
李蘅继续说道:“到了那个时候,皇帝只不过是坐在龙椅上,被他们儒家人推举出来的一个代表,一个傀儡而已。推举出来的这个皇帝,必须是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国家治理的好,有功劳,就是皇帝和他们这些文人的共同的结果。如果治理的不好,那他们就会用他们的笔,把这个皇帝描述成一个昏君。总之国家兴盛,他们儒家有功劳;国家衰败,跟他们儒家一点关系都没有。
到了这个国家快要灭亡的时候,这些儒家的人就会分成两派。一派继续的保着原来的国家,保着原来的皇帝,继续喊着:忠君爱国。实际上就是,能保住就保,保不住拉倒。而另一派则投靠了以后的新主子,打着这儒家经义当中顺应万民的思想,堂而皇之的跟着新主子造反。如果新主子造反成功了,那儒家又是从龙之臣。如果造反不成功,那不还是有那抱着旧主子的那一派吗?到时候那一派把这些造反儒生,说成是儒家的乱臣贼子,是大逆不道之徒,就一切合理了。
总之,根据儒家的经典,他们是可以两边投注,怎么说就怎么对。谁赢了谁就是对的!不管谁赢了,他们儒家依然是掌握着这个国家的权利。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天下读书人,全都是儒家人。他们可以用他们的纸,用他们的笔,用他们的嘴,随意的去颠倒黑白。而这天下,已经没有其他的读书人和他们唱反调,他们掌握了天下的渔轮。到那时候,王朝更替,沧海桑田,但是儒家的权力却始终不变。”
听到这里,李世民就更加的震惊了。他能想象得到,李蘅所描述的这个景象,不由得说道:“那如何是好?要废除科举制度吗?”
李蘅摇了摇头说道:“科举制度不能废。科举制度有一个重大的作用,就是让底下的寒门士子,让平民百姓看到了出头之日;让他们看到了,能够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方式;让他们看到能够跻身贵族行列的途径。如果是没有科举制度的话,那么就会让寒门阶层和士族阶层形成巨大的对立,最终会导致国家的崩溃。而如果没有寒门阶层在朝堂之上,跟士族阶层互相争斗的话。那士族阶层就获得了绝对的权利,就会变得腐朽不堪。东西晋的没落就是如此。绝对的权力,没有威胁,士族阶层就会腐朽不堪,失去了上进的动力。所以才变得混乱不堪,不断的王权更替。因为百姓们已经对士族失去了信心。儒家就是看明白了这一点,并加以利用,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出现,并从其中攫取了利益。可以说,儒家再布一个大的局,一个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局。他们通过操控科举制度,获得国家实质的统治权力,让儒家真正的站在了巅峰。”
李世民听到这里说道:“那既然科举制度不可废,那该怎么办?”
李蘅笑道:“陛下,今日怎么真的当局者迷了?是心中乱了吗?以陛下的智慧难道想不到吗?让儒家做大的根本,是科举制度只考儒家的经典。逼迫着天下所有的读书人,都去学习儒家,也只学习儒家。所以解决起来很容易呀!那就是科举制度不止考儒家的经典,也考其他的学术学派。让其他学术学派的学子们,也可以通过科举制度当官入仕。这样晋升的途径,就变成了不止儒家一家,自然就是把天下读书人分了几派。到时候这几派互相争斗,互相制约,儒家的精力全部都被牵扯到这种争斗当中了。自然就不会对皇权,对国家有什么大的危害了。所以我建议把科举制度分成几科:儒科,法科,兵科等等。这几科分开来考,每一科考出来都有一个状元,都有一些进士,这就天然地把它们分了几个党派。他们进入朝堂之后,为了各自的利益,自然会维护各自的学说,就形成了天然不可调和的矛盾。到时候,陛下就可以利用这些矛盾,互相平衡他们之间的权利。”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