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书网>网游>大明:我真的只求一死啊> 第622章 谁才是软柿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22章 谁才是软柿子(1 / 2)

许多乡民见过李贽,知道他是杨帆的舍人,无不指指点点,满脸喜色。

游居敬作为一省巡抚,身着鲜亮官服走上台,摆摆手,万千乡民当即安静下来。

游居敬向四方人群拱手致意,又躬身一拜,称自己奉杨帆大学士所托主持祭葛大典,感谢军民们的热心。乡民们一片喝彩。

游居敬见满场欢腾却秩序井然,无人拥挤踩踏,人人站定位置后不再乱动,虽有欢呼却不胡乱叫嚷,不禁诧异,深感边郡之民果然不一般,千百年的复杂形势锻炼出了他们注重纪律的性格。

他一边感慨,一边大声说道。

“军民们,此次南征告捷,实赖先贤英灵护佑!平缅之功,与我永昌义勇也密不可分!故而,杨大学士倡议祭奠诸葛丞相,冀今日祭典传之后世,使人人知国家大事,乃在祀与戎耳!”

说到这里,全场气氛变得有些肃穆。游居敬当即高喊道。

“各位军民,如祭!”

话音刚落,李贽带着两队人从左右鱼贯入场,左队是七十二个从乡里找来的老中青年秀才,右队是七十二个火铳兵。两队来到台下时,游居敬已请出神主牌位。

李贽以亚献身份开始读祭文。

这场仪式与往常不同,是李贽自己发明的,尤其是让火铳兵参与祭祀,昭示文武之道,是李贽坚持后游居敬才勉强答应的。

但效果出奇地好,满场万千乡民屏住呼吸,上空的气氛在肃庄重之中更带着一种肃杀,让游居敬深深感到,孔明昔日平定南方,的确是文武之道兼备,才能成功。

李贽念完祭文,游居敬大声喊道。

“鸣铳!”

砰砰砰!砰砰砰!

两队火枪兵按顺序先后开枪,一共三轮。

满场鸦雀无声之际,人人都有种惊心动魄之感,每个人心里都冒出同一个念头。

诸葛武侯,不愧是武侯,原本就是擅长用兵的……李贽顿时感慨。

军民之气已壮,杨帆应该是没有危险了……

巳时整,永昌城中文庙内,钟鼓齐鸣,香烟缭绕。

今日的祭典,与寻常的祭孔仪式大不相同。

在文庙的正殿,先后请出了两个神主牌位。稍靠前的是至圣先师孔子,而紧随其后,那个被庄严请出的牌位上,赫然写着“大明惠宗皇帝之神”。

沐朝弼身着元戎铠甲,金光灿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他端坐于正中,神情肃穆。

身边按官位依次排列着胡汝霖、王大任、王材、刘彰宽等人,后面则是俞潮胜、廖钺、付应芳等勋臣后裔。

三百多名书院生员身穿红黑相间的玄端,肃立两侧;

一百多位游击以上军官也甲胄在身,刀枪林立,场面看似华丽庄严,气势恢宏。

然而,当祭典队伍从文庙出来,沿着街道缓缓行进时,沐朝弼的脸色却越来越难看。

街上几乎没什么人,只有一些叫花子、老弱妇孺,在阳光下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对这支庄严的队伍视而不见。

刘彰宽找来的哭丧队伍,每走三丈就扔一次纸钱,嚎哭一阵,再继续前行,那凄厉的哭声,与队伍的庄严格格不入,反倒像是在为这冷清的街道送葬。

沐朝弼一马当先,一路上气恼不已。

他看着空荡荡的街道,听着耳边刺耳的哭声,只觉得今日的祭典简直是个笑话。

一行人虽极其庄重,却无人关注,行色匆匆的样子反倒像在奔丧。

他越想越窝火,回头狠狠瞪了刘彰宽一眼。刘彰宽吓得哆嗦,其他人也满心不悦,却碍于祭典场合,未敢发作。

刘彰宽心里发苦,在众人中地位最低,只能默默承受着沐朝弼的怒火。

折腾了大半个时辰,一行人终于出了拱北门。

边郡因二三十年来的弊政,一片萧条。

虽在正午,却透着旷寂,远处茅屋疏落,秋黄一片,更显凄清。

沐朝弼再也忍不住,猛地一甩马鞭,骂了句。

“无能之辈!全都是无能之辈!”

随后,他将身上沉重的铠甲脱下,翻身上马,独自疾驰而去,只留下身后一众面面相觑的官员。

与此同时,永昌城外的寺庙里,杨帆扮成小厮,在人群中穿梭。

他没有去武侯祠,而是按照计划,来到了这座寺庙。

等到晌午,他才远远地看到,一个神主牌位,缓缓地进入山门。

紧接着,沐朝弼身着布衫,脸色难看地匆匆进来,身后跟着几个派头颇大、脸色同样不善的人。知府刘彰宽则低着头,忙前忙后,狼狈不堪。

显然,他们的祭典,被压制了。

沐朝弼在精舍中,只顾着喝茶,毫无心情。

他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周身散发着一股阴沉的气息。直到天黑,王材才想到无法向小阁老交代,小心翼翼地提醒他。

“沐国公,该把事情办完了。”

沐朝弼虽不耐烦,但因王材是严世藩的亲信,不好得罪,便说。

“按往年惯例办。”

刘彰宽已张罗过七八年祭典,小心询问。

“国公,是否要让闲杂人等离开?”

沐朝弼摆了摆手,刘彰宽如遇大赦,带着衙役从后院到山门,赶走了无关香客,确保祭典的私密性。

戌时,众人换好衣服,来到大雄宝殿之下。

杨帆扮成小厮,在远处偷看。

他看到灵堂肃穆,中央摆放着一幅建文帝的画像。

画中,建文帝身着缁衣,面目清秀,眉宇间带着抑郁,像个普通的文人,而非帝王。

这是杨帆第一次见到建文帝的真容,不禁心生怅惘。

他心想,此人被学识不深的儒生所误,做出惊人之事,二百年后,还被人当作棋子,实在悲哀。

他不知道建文帝后半生在云贵云游的心情如何,是否被大佬胁迫,这些都成了不解之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