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李隆基那个孙子不当人子,间接害了多少人家破人亡?!
“颜真卿一改初唐诸家的“秀劲瘦硬”书风,创立了雄浑博大、气势磅礴的“颜体”。”
“他的楷书结构方正饱满,外拓开张,如同正人君子,凛然于天地之间。”
“笔法横细竖粗,对比强烈,笔画丰腴雄厚,富有篆籀之气,被称为“筋书”。”
“他将盛唐的恢宏气象注入笔端,从法度森严走向情感与气魄的自由抒发。”
“其行书代表作《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这不仅是技法之作,更是情感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巅峰。”
“全篇悲愤交加,字随情动,笔墨酣畅淋漓,将家国巨变的痛楚与对侄子的哀思倾泻于纸上,打破了“书贵沉静”的传统,证明了书法可以如此直接、深刻地表达情感。”
“他的书风成为后世启蒙的典范,影响了一千多年的书法史。”
“从柳公权、苏轼、傅山到近代的何绍基、钱南园,无不从中汲取营养。”
“其书法艺术甚至远播日本、韩国,成为东方文化的共同瑰宝。”
“这篇文稿......”
王献之霍然起身,十分震惊地说道。
他看着天幕中那篇多处涂改,晕染了墨迹的文稿,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
当时颜真卿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写的啊?
恐怕是内心充满了愤恨、思念、悲痛、无力感......
“观其章法,恣意灵动、浑然天成。”
“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
“其章法自然天成,毫无雕饰,完全是情绪的左右之下所完成的,这便给人以巨大的遐想空间。”
王献之叹息一声,沉声评价道。
他为颜真卿一家人的遭遇感到心痛,也为这样一篇“不完美”的文稿而感到惊叹。
这才是应该流传千古的作品,其中的故事让人心酸泪目。
“颜真卿的一生,是“书品即人品”的完美诠释。”
“他的书法风格从早期的秀美工整,到晚期的雄浑磅礴,正是其人生阅历和人格精神的写照。”
“在安史之乱中,他作为文臣,却率先举起勤王大旗,独守平原郡,成为抵抗叛军的中流砥柱。”
“其堂兄颜杲卿、侄子颜季明等三十余口亲属在战争中惨遭杀害,为国捐躯,这铸就了他作品中深沉的家国之痛。”
“他一生秉性刚直,不依附权贵,敢于直谏,因此屡遭排挤打压。但其忠义之名,天下皆知。”
“晚年时,他以七十七岁高龄,被权臣派去劝降叛将李希烈。明知是死路,他却毅然前往。”
“被囚数年,面对威逼利诱,痛斥叛贼,视死如归,最终慷慨就义。”
“他用生命为“忠烈”二字做了最后的注脚。”
“在中国文化中,艺术家的品格始终是评价其作品的重要尺度,颜真卿是“书以人重”的极致体现。”
“颜鲁公满门忠烈,为国而死,他对得起任何人!”
苏轼表情沉重,情绪复杂地说道。
颜真卿的一生,担得起“文人风骨”这几个字!
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