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体仁淡然道:“臣以为,此举当真是利国利民之举,如此一来,百姓可以借助这些低息贷款,融入生产之中,可以让他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臣对那些民间高利贷,实在是深恶而痛绝!那些人为了钱无所不用其极!一年的利息,甚至高达一倍之多!多少百姓因为他们而家破人亡?”
“如此一来,就可以对他们造成极大的打击!百姓安居乐业,指日可待!”
温体仁本身就是一副美姿容,任谁看到了他,都会觉得他像是一个体面的读书人,是一个会忧国忧民的先生。
这些言语,更是铿锵有力。
事实上,一直以来,温体仁之所以会成为文官的真正领导者,就是因为他一直以来的表现,当真好像是出于公心,而不是为了他的一已私利。
而现在这些话一说出口,不少人对他,顿时心生鄙夷。
到底还是被叶铭压迫到失去了风骨啊,为了活命,竟然说这些违心的话。
叶铭满意的点了点头,称赞道:“温大人果然是国之栋梁!这一番话,可以说是深得我心!”
“诸位,还有什么意见?”
连他们的实际上的领导者都怂了,他们还能说什么?自然是只能认命了。
叶铭说道:“大明朝堂不是什么一言堂,你们是可以发表意见的,可你们既然没有意见,就按照这么做。”
此话一出,万籁俱寂。
…………
崇祯二年年末,五成兵马司、锦衣卫的探子,几乎都在整个京城宣扬帝国银行的经济政策。
帝国银行可以存储百姓的钱银,和以往不同,存储钱银不但不用支付任何的费用,反而可以得到一笔数额不算小的的利息。
如果按照半年为期,存钱百两,则有十两利息!
这个数字,不可谓不夸张。
心动的人比比皆是,但是人总是这样,总不愿意第一个当吃螃蟹的人。
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会承担前所未有的风险的。
但对于叶铭来说,这些问题,根本就不会是任何的问题。
这世上有不少人,是真心实意的支持叶铭的,认为只要跟着叶铭做,一定是有好处的。
比如不要脸的朱由检,直接化名朱顺天,将内帑的钱取出了一部分,存到了帝国银行之中。
这一部分数量不少,足足有五十万两。
想到一年之后,五十万两就会变成五十五万两,平白无故就会多出五万两的银子。
而这五万两的银子用来修缮宫殿,应该没有任何人会说他吧?应该没有任何人能弹劾他吧?
乾清宫现在都老的不像样了,柱子上面的漆都掉了,他都舍不得修!
优书网